第1151章:一代明君_明末黑太子
笔趣阁 > 明末黑太子 > 第1151章:一代明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51章:一代明君

  在收复辽东与奴尔干都司之后,大明便得到了一个土地最为肥沃的产量区。

  前期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五六千万亩,因为大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北直隶的耕地面积是五千八百万亩。

  整个东北的面积远大于北直隶,迁移过去一千万人,按照每人得到十亩地来计算,那便是一亿亩。

  东北的土地真不够用的话,还可以向黑水上游北部开垦,反正都是奴尔干都司的地盘。

  北地诸多藩国虽然发展多年,但之前由于饱受辫子的侵袭,人口并没有骤增。

  导致所占据的面积仍然很有限,也就是沿海至纵深五百里到头了。

  实际上超过二百里,居珉就很少了,动物比居珉的数量多得多。

  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荒,成人至少可得五十亩,而且欢迎多多耕种,只要秋收的时候按面积交地头粮税就行了。

  不过那边没有东北对关内的农户吸引力更大,每年参加闯东北活动的关内农户都在百万人以上。

  主要以陕西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这五地的农户为主,到了那边之后,农户立马变地主了。

  人口够多的话,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上百亩土地,降雨比西北要多得多,河流更是不少,无非是冬天比关内寒冷一些罢了。

  只要盖好木屋,保暖就没问题了,人能熬过寒冬活下来,等开春之后,种地的事情就简单多了。

  前三年完全免税,后三年实施半税,也就是农税只交一成收成就行了,其他的粮食都可由农户自行支配。

  从第七年开始,才须缴纳全额税费,也不过两成而已。

  此举就是在鼓励农户迁往东北,在那边开荒种地。

  只要当地明人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,朝廷对于东北的控制便容易多了。

  “三年全免三年减半”的命令在当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,不少文臣认为某新皇对农户太过有待了。

  对此,某新皇的解释很简单。

  收复整个东北,前后耗时不下六十年的时间,军费耗资超过三亿两银子。

  阵亡将士超过二十万人,辫子入关劫掠导致关内的财产损失至少一亿两银子。

  为此,大明帝国差点被穷凶极恶的辫子给打得直接崩溃!

  如此对比起来,用减少农税的办法来换取东北的稳定,难道不划算?

  谁有比这更好的法子,都可以提出来,只要符合实际情况,便可采纳实施。

  当然,没想能想出既不花钱又不死人的完美策略,最后只能按照某新皇的意思来办。

  关外地多,哪怕家家户户都种土豆,也不至于饿死。

  不被饿死,那么百姓就不会轻易发生叛乱。

  比起关内,无疑移珉关外对于朝廷和百姓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
  东北只是气候寒冷,生存环境看似恶劣,其实百姓只要适应了当地的气候,其他方面反而比困在关内老家好太多了。

  某新皇认为,再过十年,也就是再给东北调过去至少五百万百姓,整个东北的情况就会彻底稳定下来。

  虽然较于后世,东北依然是地广人稀的情况,但好地方都被明人占据了。

  加上驻军通过铁路和河流参与防御,山沟里的土著不满意也蹦达不起来了。

  某新皇认为消化东北需要三十至五十年的时间,不过自己等得起,届时草原也会一并被消化掉。

  贯穿草原的铁路会将整个草原一分为二,不但能够起到控制草原的作用,还可以将数万大明王师迅速投送到鲜卑利亚中南部地区。

  草原比东北其实更好消化,因为顺鸡被打跑之后,当地没跟着跑路的酋长都被招抚,牧珉也跟着受益。

  最开始开发的矿区便是奥尤陶勒盖矿,该矿蕴藏黄金超过一千三百吨、白银高达到七千六百吨、铜三千万吨。

  由于附近塔温陶勒盖煤矿的开采,前者被称之为漠南一号矿,后者被定名为漠南二号矿。

  这还不算完,为了加速消化草原,某新皇决定开采漠南三号矿,也就是哈马戈泰金铜矿。

  该矿可提炼精铜七十万吨,黄金超过六十六吨。

  漠南四号矿“查干苏布尔加”,矿石储量比三号矿多四千万吨,含铜量高百分之五十五。

  三号矿与四号矿距离一号矿都不算远,而且在地图上几乎呈一个比较规则的三角形。

  还有位于草原北部的额尔登特铜矿,含铜矿石高达十八亿吨,含铜量比四号矿还要高百分之十以上。

  都提炼出来可得超过一千一百余万吨铜,更重要的是,该矿还有伴生钼金属,可提炼出四十五万吨钼。

  这是制造战舰和坦克装甲的重要金属元素,某新皇自然希望能够尽快开采。

  不过由于矿工数量不足,开采该矿的计划还要顺延。

  凭借眼下开采的四座矿山,加上牛羊的包销,用来养活草原的几十万牧珉是足够用了。

  酋长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自然不想再与大明作对了。

  既然在毡房里躺着就能赚钱,干嘛还要带着手下去拼死拼活呢?

  尤其是某新皇实施了主要四种土特产的平价销售策略,直接打消了各部落敌视大明的想法。

  在草原上能够买到不太贵的盐、茶、铁、布这四样东西,比之前便宜太多了,那几乎没人想要杀入关内劫掠了。

  更何况明军已经更新换代的武器装备,现在天上有飞艇,地面有坦克,手里握着左轮步枪,腰间挎着手榴弹袋。

  再也不惧所谓的蒙古铁骑了,冲过来就是送马肉的……

  在威逼利诱之下,特别是看到顺鸡的清军已经跑到西域去了,而且没有打回来的念头。

  草原上所有的檬古部落都效仿最先投诚的苏尼特部落,向大明皇帝朱慈烺称臣。

  而且某新皇也不用他们纳贡,只要在开采矿山的同时,实施平价易货就行了。

  双方各取所需,还能享受矿山带来的巨额红利。

  这种待遇要是还不满足,那就要刀兵相见了!

  某新皇对待这些部落也很友善,牧区有矿石的可以按照给苏尼特部落的待遇分成。

  反之,则大明每年都给没矿的部落一笔钱,算是安抚费用,只要不叛乱,便可年年领取。

  虽然不太多,但绝对够过日子的,而且酋长们还能让手下跟着北进和西进的明军打罗刹与辫子,还能赚一笔军饷钱。

  明军虽然已经开启了初步机械化的进程,但只是个开端,现在还需要骑兵配合,尤其是远程奔袭,掉链子的坦克根本指望不上。

  檬古骑兵要求不高,且吃苦耐劳,只要按时发军饷和粮草,那就能他们的祖先一样,在条件艰苦的西域和鲜卑利亚战场长期保持战斗力。

  不论对付哥萨克还是辫子骑兵,对大明王师来说,檬古骑兵都是很好的帮手,综合消费比并不比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倭军高多少。

  至于那些牧场有矿的酋长,跟腾机思兄弟一样,都迅速向某新皇这边靠拢了。

  再尝到回味无穷的甜头之后,便开始一门心思地享受生活了……

  利用采矿获得的分红,不但在北都购置了豪宅,还品尝了大洋马。

  城内诸多的好物件,这些酋长都一个不漏地要享用一遍,甚至包括抽水马桶!

  攀比之心,人皆有之,尤其是在腾机思兄弟带头之后,草原上的朋友们便都打算照搬。

  很多酋长以及亲属在北都安家之后,只是在春季之后,才会乘坐火车回去。

  等入秋之际,便会返回北都,准备过冬,不会再在草原上忍受凛冽的寒风了。

  这也就是一部分贵族,除了那些不骑马就不能活的家伙,其他人都想在纸醉金迷的北都活到死为止……

  留在北都也不是光花钱,不赚钱,赚钱的机会有的是。

  牛羊都有浮动价格,牛皮羊皮也有人才规模收购。

  只要自家的牛羊肉很好吃,饭馆、酒楼的老板在尝过之后,都愿意批量进货。

  那些经营羊蝎子、涮肚的地方,为了招揽顾客,就喜欢从草原的酋长那里进货。

  北直隶不是没有人放牧,由于耕地的开发,适合放牧的地方越来越少。

  而且北都人口已经突破了五百万,有钱且爱吃肉的人实在太多。

  尤其是那些在北都的外商,在尝过了火锅与烤串的味道之后,恨不得天天到店里去吃个痛快。

  以至于整个顺天府都供应不了如此庞大的需求量,必须依靠草原的供应商才行。

  在北都也能知道本地的物价水平,只要酋长们兜里有钱,都愿意在北都采购,然后支付运费,利用铁路运到草原,让部落的人再沿途站点接货。

  这比在草原中间商那里得到的报价要低不少,省去了中间环节,可是少花了一大笔钱。

  随着三座巨型铜矿的相继开发,有了大量的原材料之后,北廷现在是完全不缺铜钱了。

  顺便还能用铜钱向倭国换购大量的白银,每年的交易金额都在两百万两左右。

  德川二货大将军在交易中得到百分之五的好处,那就是十万两银子。

  加上大明工厂制造的诸多土特产,包括雪花糖在内,二货大将军每年都能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。

  这还不算销售报纸等刊物获得的收益,故而真心实意地与昊菁皇帝合作,只有好处便大大滴有!

  在收复整个东北之后,倭军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了。

  在南方,可以帮助崇祯皇帝继续打击莽白的缅军。

  在北方,可以帮助大明的诸多藩王防御层出不穷的罗刹人。

  今年是崇祯四十年,距离崇祯皇帝亲征缅甸已经过去了快六个整年了。

  经过将士们的浴血奋战,大明王师总算是控制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。

  面积达到七成左右,余下三成地方,主要是山区,仍然被坚忍不拔的莽白占据着。

  征缅之役的困难程度超出了崇祯皇帝的想象,哪怕现在军事行动的主要负责人是五皇子朱慈焕,对于彻底收复缅甸也是踟蹰不已。

  为了填补郑成功率部出征西班牙之后所产生的军力空缺,崇祯皇帝左思右想,终于同意雇佣五万倭军入缅作战。

  在看到这些廉价的雇佣军确实如某逆子所言的那般强悍之后,便追加到十万。

  等到大量倭军开赴缅甸战场,老将宋纪利用援军总算是稳住了四处漏风的防线。

  征缅明军本来便是以本土南方人为主,而且还有沐天波与马士英的北路军配合作战。

  东南亚地区本身就高温湿热,加之蚊虫叮咬,以及缅军所采取的夜袭和游击战术。

  哪怕明军药品与防具准备的都较为充分,也感觉到防不胜防,一不留神便会吃亏。

  崇祯皇帝已经五十七岁了,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,甚至晕倒过两次。

  在五皇子与文臣武将们力劝多次之后,方才同意回南都休养身心。

  不论如何,征缅之役没有打输,只要稳扎稳打,便可逐步压缩敌军的活动范围,最终将其彻底消灭。

  这算是崇祯皇帝最为欣慰所在,说明自己并非亡国之君,反而在登基以来的功绩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。

  虽然略逊于某逆子,但总算是无愧于心了,百年之后去见列祖列宗,不至于被骂得犹如狗血淋头一般。

  听说镇海公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率军攻入了西夷老家,还攻克了都城,让崇祯也高兴不已。

  尽管嘴上不承认大明在某逆子的带领下,从中兴逐渐走向盛世,大有超过永乐时期的势头。

  但崇祯基本也认可,某逆子能够扭转战局,击败东虏,并为大明开疆拓土。

  在文治武功方面远超秦皇、汉武、唐宗、宋祖,略优于自己……

  大明国力逐渐强盛,国祚恐怕比秦、汉、唐、宋这四朝时间之和还要长呢!

  当然,这只是崇祯的主观想法,任谁面对如此大好局面,都会如是想像。

  现在认为昊菁皇帝是隋炀帝翻版的人已经大为减少,不过仍有人等着出现穷兵黩武的恶果。

  那些人都已经被视为傻子了,此前大部分不看好昊菁皇帝的人都承认自己看走眼了。

  原因很简单,大明王师已经收复了辽东与奴尔干都司,连檬古都被招抚了。

  财务收入连年增加,粮食收成亦是如此。

  眼下兵精粮足,焉有颓势之状?

  王师都打到西夷老窝去了,你还不承认昊菁皇帝是一代明君,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?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6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6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