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二一 郑家决策_大明开荒团
笔趣阁 > 大明开荒团 > 一二一 郑家决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一二一 郑家决策

  陆绍珩站在报社门口,看着浩浩荡荡走过的学生、教师,他在人流看到了岳麓书院的山长叶坤,白鹿书院的山长齐云,还有嵩阳书院的山长赵处一。品書網这些皓首穷经的大儒,居然会有和年轻人一样的热情,真让陆绍珩大跌眼镜。

  陆绍珩任何人都欢迎这些人到海。海是经济畸形发达,化底蕴不够,本来他们报社每天都要派记者四处约稿,现在不一样了,各大书院山长和饱学大儒,涌入海后带来的是——化大战,对,不是繁荣是大战。

  齐云这些人都是指点江山的人物,现在看报纸许多言论都不顺眼,自然要发声以正视听。

  哪曾想海报纸多数都是年轻人办的,投稿的也都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家伙,你谁啊?凭什么跟我们指手画脚?大儒?大儒多少钱一斤?那些老掉牙的落伍思想还想到咱大海嘚瑟?啊呸!

  结果可想而知,新旧思想来个火星撞地球。

  虽然原来也有一些饱学之士和这些年轻人论战过,可分量不够,底气不足,没有这些人声大,最终都被压了下去。

  齐云这些人不一样,理论基础身后,拥趸者众多,丝毫不弱于这些年轻人。

  海已经形成了以张岱为首的青年派,以冯梦龙、凌濛初为首的艺派,以科学院工学院为首的科学派,如今突然饱学大儒如过江之鲫涌入,这些人哪个不是著书立说的人物?一时间各抒己见,这一下热闹了,海成了各家学问大讲堂。

  论战最受益的还是报社。

  所有这些报社,最开始几乎都是赔钱的。如陆绍珩,他办报之初节衣缩食,生怕造成浪费,多给李易破费。可华日报很快覆盖了江南各大城市,印数不停增加,逐渐开始盈利了。

  可是随着内容丰富,版面增加,陆绍珩发现稿件供不应求。这不应该啊,海化名人在逐渐增多啊。

  很快他明白过来,化名人是增多了,可是报社犹如雨后春笋,不停的冒出来,这些稿件被分流了。于是华日报又进入稿荒时代。这回陆绍珩可不愁稿件了。这些人在报吵得脸红脖子粗,恨不得所有版面都是自己的才好。

  崔芸有些措手不及。她哪料得会出现这样复杂的局面?这乱象是管还是不管呢?眼看开荒团的华日报也陷进去了,她也拿不定主意。到后来不得不把化界的陆绍珩这些人召集起来研讨对策。

  这些人以前经常听李易讲话,有人提出李易曾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。崔芸终于有了主意:只要立场不是明显与开荒团为敌,任它去吧。

  事实国的书生还是有气节的居多,不然投笔从戎也不会成为褒义词。争来议去,还是没出什么大格,只是这些山门有几家也办起了自己的报纸。

  这也是被逼的没法,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受制于报纸版面,有钱的读书人多了去了,还差这几个办报的钱吗?这回咱想说啥说啥。

  可惜书生是书生。你印刷报纸容易,得有人看啊,算你不收钱白送,也得看有没有人买账。绝大多数山门的报纸还是印数越来越少,沦落成内部读物了。再后,成了学校的期刊。

  这些学校获得无数人叫好,只有李汝华不开心。这搞教育太费钱了。如今移民需要钱,科学院工学院需要钱,军队需要钱,这又出来一个烧钱大户学校,而且是持续烧钱大户,能不让他着急火?

  现在李汝华迫切期待李易回来,用点金手再变出大笔钱来,不然他可真有些捉襟见肘了。尤其最近市面货物价格普遍下滑,别人高兴,李汝华这个经济学家恐慌。他知道开荒团布匹、钢铁、水泥等大宗商品产量越来越高,社会流动资金不足,这样下去,肯定会引起经济萧条。

  这个时代钱币和后世不一样。

  后世物资丰富了,国家开动印钞机,刷刷刷纸币满天飞。只要控制住不要引起大规模通货膨胀形势一派大好。

  这个时代没有纸币,都是金银铜这些硬通货在市场流通,物资丰富了,货币量跟不来,会严重影响商品流通,造成大麻烦。

  李胜广从海外送回了大笔金银救了急,可也是救了急,谁也没料到突然出现海纺织厂这样庞然大物,也料不到水泥和钢铁这样吞金怪兽出现了,社会流通产品和货币又出现了不对等。

  现在急需的是向社会投入大笔资金,但是资金从哪来?

  李易离开海的时候,留下了一个聚宝盆,那是海房地产。本来这房地产开发,是可以吸纳富人资金,让开荒团经济危机缓解的。偏偏李易又划出大片土地建设学校和什么公园,而且让崔芸控制土地投入量,这限制了海在房地产形势一派大好下掘金能力。

  现在李易还有什么点金手能盘活当前局面?李汝华每天都祈祷北方战事尽早结束。总司令不是说过:发展才是硬道理吗?开荒团需要积蓄力量,需要缓一缓脚步了。

  再这样下去,经济千疮百孔,军事再强大,也会出大问题。

  树欲静而风不止。想缓缓脚步的除了李汝华还真没有几个。军事家看到了钢铁在未来的应用,许多有眼光的商人,更是把目光聚焦到钢铁厂,尤其是福建钢铁厂。

  福建生产的闽铁赫赫有名,原来一直高居铁业龙头位置。只是辽东钢铁业爆发,才让闽铁地位一落千丈。资本开始涌向闽铁的原因,是商人们觉得近水楼台先得月,毕竟开荒团最大的造船厂在福建,闽铁优异的质量,肯定会在钢铁造船业分得一杯羹。

  可惜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,一夜间福建钢铁业身价暴涨,已经不是一般人高攀得起的了。有些先知先觉的分了一杯羹,后知后觉的只能望着高价兴叹了。

  有人笑有人哭。从辽东钢铁业退出的商人,都已经悔青了肠子。尤其是辽东原来最大的百川铁厂创始人郑百川,完全要发疯了。

  现在钢铁业水涨船高,这个时候李易又推波助澜,居然下令修改辽东钢铁业准入制度,短期辽东钢铁行业不再招商引资,原来工厂矿山扩大再生产也受到限制。

  李易的立足点更高,他知道开荒团的钢铁很廉价,很可能让其他国家打起走私的心思。他必须把价格推起来,推到和其他国家差不多,或者高于其他国家。因为他马要修铁路,这可是造船更能消耗钢铁的东西,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里的奥妙。

  可消息灵通的商人多的是,眼看铁路铺设和钢铁战舰的制造都要用铁,每个人都看明白了,辽东铁厂市值会打着旋涨。钢铁行业的辉煌期到来了!这让郑家怎么能不郁闷,他们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。不仅赔钱甩卖了铁厂矿山,还被陈曦处罚了大笔违约金。

  郑家召开家族会议,会都是对郑百川的斥责批判。几个族里老家伙,倚老卖老,居然抡着拐杖来打郑百川这个败家子。

  郑百川挨了几下,头破血流。他虽然能躲开这些老家伙棍棒,可是他不想躲。

  如果铁厂不丢,那是百年基业。家族可以靠这个生意,延续百年兴盛。现在一切都完了,都完了!

 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,他看不到钢铁业会有这样辉煌的前景,壮士断腕斩去了这个赔钱的无底洞。哪曾想斩的是一头金牛。他的心痛远远超过身体的痛苦。

  郑家是大家族。这样庞大的家族必须有稳定的收益。郑家在江南有大片土地,本来土地的收入是最稳定的。可这两年江南人口大量向海和海周边汇聚。辽东的粮食价格低廉,直接涌入海市场,冲垮了江南数十年稳定的粮食价格,一降再降。而且由于江南人口外流,雇工价格大涨,郑家土地方面的收入不要说带给家族利润,能维持不亏已经不容易了。

  本来郑家还有日进斗金的几家纺织厂,这些工厂也在海纺织厂的挤压下举步维艰。这样底蕴深厚的家族,突然间陷入了困境。

  郑家家族会议用了一天时间痛骂开荒团,痛骂李易,痛骂陈曦和海纺织的厂长周长兴。

  吵过了,闹过了,骂过了,还是要研究正题:郑家要怎样才能走出困局?

  研究来研究去,忽然与会者发现:大明所有生意都走向下坡路。包括原来一本万利的向蒙古和后金走私。

  再一细思,走下坡路的不仅是生意,大明这个国家都包括在内,也一天天日益窘迫。

  反过来,这两年新兴了许多大富豪,无一不是在开荒团那得到好处。是郑家,如果不卖了铁厂,也会在开荒团那赚的盆满钵满,这有意思了。

  讨论许久大家居然得出一个结论:想发家,必须把自己挂靠在开荒团的战车。

  可是郑家和开荒团有仇,这仇是几百万两银子,沉甸甸的,怎么化解?

  郑家吵了几天,最终还是无奈的得出一个办法:派人去海盯着,重新找赚钱门路。

  那么谁去海呢?思来想去,虽然郑百川做了糊涂事,可这事还必须是郑百川去。毕竟不得不承认:郑百川当初决定到辽东开铁厂是对的,错的只是他没顶住家族压力,廉价卖了铁厂。

  本书来自

  本书来自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6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6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